紅網瀏陽站12月29日訊(瀏陽日報記者 羅時茂)12月27日,離家23年後,陶瑞華回家了。
  昨天,和大姐手輓手走在澄潭江集鎮,陶瑞華吃力地從記憶里搜尋過去公社、牛欄的位置。可是,23年的變化真讓她找不著北。看著來去的車流和繁華的集鎮,她感嘆“這就是城市”。
  雖然看起來比她在鹽城寄居的地方要好,但她對記者說:“人回來了,心還在那邊。”
  是什麼,讓好不容易回家的陶瑞華如此執著?23年間,這個女人身上發生了哪些故事?
  第一眼
  陶瑞華沒認出親弟弟
  在派出所的銜接下,確認陶瑞華的身份後,11月24日,陶瑞華的弟弟陶維利一行飛抵鹽城,並於當晚9時趕到了派出所。次日一大早,得知陶維利是來尋人,民警立即幫忙聯繫陶瑞華所在村子的村幹部,並將她接到派出所。
  “如果沒有事先民警發來的照片,我們肯定不能相認。”陶維利說,23年,時間很長,變化很大,眼前的陶瑞華,一副北方中年女子的打扮,唯獨能找到家族印記的,是她的嗓音,“跟姐姐很像。”
  “我第一眼也沒認出他。”陶瑞華說。她離家時,瘦弱的弟弟還少不經事,如今,40歲的弟弟已經成了鎮上的小老闆,身材有些發福。
  去接親的陶維利早有準備,他翻出手機上的照片,“你還認識這個人不?”
  端詳片刻,陶瑞華使勁點頭——那是她朝思暮想的父親,臨終前仍放心不下她的老父親。
  分別時
  鹽城“親人”很不舍
  見面後,陶維利拉著姐姐的手,說要接她回家,沒想到姐姐斷然拒絕。
  但為了讓姐姐回家,陶維利沒有放棄,“我們去你住的地方看看。”
  陶瑞華生活在郊區,當地都是低矮的平房。在卧室里,一個年過八旬的老婆婆癱瘓在床——她在23年前收留了陶瑞華。
  “我們先帶你回去,把二代身份證辦好,跟姐妹們見見面。”一個小時後,陶維利終於做通姐姐的思想工作,“我跟你們回家”。
  得知陶瑞華要走,老婆婆堅持要起床,坐在廳屋的椅子上老淚縱橫。老婆婆的家人也趕來,緊緊抓著陶瑞華的手,紛紛落淚,很是不舍。
  由於陶瑞華沒有二代身份證,不能坐飛機和高鐵,派出所民警多種渠道打聽都沒辦法,最後告訴他們“只能坐大巴”。
  重逢日
  下車就抱住大姐哭
  22小時的長途跋涉,陶瑞華沒合眼。12月27日上午8時,車在陶維利家門口停下,66歲的大姐陶淑華和其他家人早早等候。
  一下車,陶瑞華直奔大姐。擁抱後,喊了一聲”姐姐“,兩人都哇哇大哭。
  為了這個擁抱,她們等了整整23年。當晚,兩姐妹說了一晚上話。
  陶瑞華回家了,親戚、鄰居趕來,看著她的變化,都眼眶發紅。
  “這裡好哇,跟城市一樣。“對於家鄉的變化,陶瑞華非常意外。昨天上午,大姐緊緊輓著她的手,帶她去集鎮上走走、看看。可是,陶瑞華一直在尋找:當年的公社、牛欄去哪裡了?
  同樣變化的,還有身邊的親人。“你覺得我跟以前有什麼不同?”最小的妹妹陶偉平想考考陶瑞華,沒想到她脫口而出:“你比以前瘦了。”讓在場的親人動容。
  “其實她都記得很清楚,我是比以前瘦了。”陶偉平含淚說。
  離家23年,再回到老家,陶瑞華說著拗口的瀏陽話,間或夾雜著普通話。但兄弟姊妹們發現,隨著聊的話題越來越多,陶瑞華的瀏陽話也越來越標準。
   講述
  
  從未出過遠門的陶瑞華,當年想外出打工,她圓夢了嗎?這些年,發生了哪些故事?
  說到這個話題,陶瑞華眼淚直流。“我當時身上沒帶一分錢。”她從澄潭江走到大瑤後,繼續往前走,身上的乾糧吃完了,就忍著。實在忍不住,就去向別人要一點。後來,隨著擁擠的人群,她平生第一次擠上了火車,駛向了未知的地方。
   討了3年飯
  好多人都在關心我
  
  火車,在她離家的頭幾年,是非常重要的地方。
  “在火車上,我跟人跪著討東西吃……”激動地傾訴著,陶瑞華模仿著當年的動作。
  “很多人給我吃的,所有人都很關心我、愛護我。”在火車上,陶瑞華沒有簡單地討要,她很勤快,幫乘務組掃地、擦桌子,很快獲得大家認可,“他們叫我同桌吃飯,都很喜歡我。”
  火車到了終點站,她又繼續向前走,“不知道我在什麼地方,也不知道要去什麼地方,只知道走。”一路上,沿途討飯吃,或者擠上火車“幫忙”。
  “討了3年飯。”回憶起這段不願迴首的經歷,陶瑞華難忍淚水;說起好心人對她的關心和認可,她又流露出一種被尊重的滿足感。
   寄居20年
  種地養羊都從零學起
  
  走了3年,到了大海邊。第一次見到大海,陶瑞華卻激動不起來。但沒想到,大海卻是她乞討命運的轉折。
  一位好心人得知陶瑞華一路乞討,便告訴她“那片村子有很多人住”,還給她介紹了一戶寄居的人家——一個60歲的婆婆和她的兒子。從那以後,陶瑞華就住了下來,一住,就是20年。
  陶維利用手機拍下了陶瑞華的生活現狀:她種了玉米,把秸稈收回家,還養了8只山羊;不僅如此,她還學會了騎電動車。
  在這裡,每一家有幾畝地,”種玉米、油菜、花生、豆子,養羊。”陶瑞華說,這些,離家前她從沒乾過,都要從零開始。
  生活上,陶瑞華也入鄉隨俗,按照當地的習慣,把“米飯”稱為“米”,啃玉米。“有吃的、有穿的、有住的,病了有人送去治,這樣就很好了。”陶瑞華說,她對生活別無所求。
  這些年,陶瑞華也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家鄉,可是,她連自己身在何處都不知道。
  心聲
  “我還要回那邊照顧婆婆”
  
  年華逝去,韶華不再。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,再相見,淚千行。
  “我沒有面子回娘家。”提到下一步打算,陶瑞華雙手捂著臉說。
  陶維利告訴記者,姐姐跟兄弟姊妹們說,嫁出去的女,潑出去的水,她不能再回娘家,更不願回讓她傷心的夫家,“人回來了,心還在那邊(江蘇鹽城)。”
  原來,老婆婆一次不慎摔倒,最終癱瘓在床,需要人照顧。20年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的情誼,已如母女,陶瑞華說,她還要回去照顧。
  “我曾經想,等婆婆去世了,我就跟隨她去。”但如今,終於等到了娘家人,回到了娘家,看到了家鄉的巨變,陶瑞華改變了主意:“如果到時候娘家人還來接我,我還是會回來的。”
  雖然回家只有短短的一天一夜,但陶瑞華已經感受到親人的溫暖,“那邊(鹽城)把我當寶貝,娘家人也把我當寶貝,我很滿足。”
  “看得出,她是很感恩的。”親人們說。
   “母親去哪裡我也去哪裡”
  
  昨天上午,陶瑞華的丈夫曾慶髮帶著二兒子曾凡新來到小舅子家,見到了分別23年的妻子。
  曾慶發說,如今他和兒子已經搬出山沖,去年在政府資助下蓋了一棟平房。如果陶瑞華願意回去,“我會請車子來接。”
  母親離開時,曾凡新才7歲,23年間,母親的面容不時在他腦海裡浮現、縈繞,“去年我做夢還夢見了我媽。”
  母子重逢,曾凡新說起母親離開後他的生活,說到動情處,兩人都淚流滿面。
  母親回來了,曾凡新決定,這次再也不跟她分開,“她去哪裡我就去哪裡,她去江蘇,我也過去,盡兒子的義務照顧她。”  (原標題:瀏陽女子消失23年流浪三年到海邊被人收留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ypyfvcdwds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